考你,这句话说的是谁?“十年寒窗,进九八家书院,抛却七情六欲,苦读五经四书,考了三番二次,今年一定要中!”
日期:2024-04-03

苏轼,字子瞻,号东坡居士,世称苏东坡,北宋著名文学家、书法家、画家。其诗题材广泛,清新豪健,善用夸张比喻,独具风格,与黄庭坚并称“苏黄”;其词开豪放一派,与辛弃疾并称“苏辛”;其散文著述宏富、豪放自如,与欧阳修并称“欧苏”,同列“唐宋八大家”;其书画笔法肉丰骨劲、跌宕自然,为“宋四家”之一。堪称“千古第一文人”的苏轼,在医药、烹饪、水利等方面也有突出贡献。然而,他一生亦坎坷跌宕,几经磨难。

1056年春,微风轻拂,春意盎然,苏洵带着苏轼和苏辙自西蜀沿江东下,进京赶考。分别之际,苏轼对妻子王弗豪言:“金榜无名不归蜀,定将金榜题名回!”

途中突遇暴雨,船停靠渡口几日不得前行,同船一书生忧心忡忡, 唉声叹气地念出一副上联:“一叶孤舟,坐二三个骚客,启用四浆五帆,经由六滩七湾,历尽八颠九簸,可叹十分来迟。”面对如此沮丧的同伴,乐观的苏轼对了一副下联:“十年寒窗,进九八家书院,抛却七情六欲,苦读五经四书,考了三番二次,今年一定要中!”

1057年春,礼部的大钟敲响了。苏轼以清新洒脱文风写就的《刑赏忠厚之至论》得到副考官梅尧臣的赞赏,并被推荐给主考官欧阳修。随后, 苏轼和苏辙又参加了宋仁宗亲自主持的殿试, 双双得中进士。金榜题名后,父子三人一时间声名鹊起,人称“三苏”。

一举成名天下知。正当苏轼这位文坛新秀准备大展宏图之际,迎接他的却是仕途坎坷,大起大落。

文才爆红京师,耿直祸起乌台。宋神宗继位后,启用王安石,全面推行变法。由于推行过于激进,效果也与“去重敛、宽农民、国用可足、民财不匮”的初衷大相径庭,变法遭到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反对。1071年,苏轼上书陈奏新法之弊端;在科举改革方面,又讽刺王安石专权。不久,苏轼自请出京任职。1079年,苏轼调任湖州知州。上任后,他给宋神宗写了一封《湖州谢上表》。御史何正臣等人弹劾苏轼在谢表中暗讥朝政,对皇帝不忠,随后又搜集出“大量”苏轼诗文为证。这就是北宋著名的“乌台诗案”。在朝野正义之士的营救下,苏轼最终被从轻发落,贬为黄州团练副使。

到任黄州后,苏轼在城东开垦了一块坡地,自称“东坡居士”。他以一颗热爱生活的心,独创了“东坡肉”等美食,为后人留下一道道佳肴。他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游览,写下了《前赤壁赋》《后赤壁赋》和《念奴娇·赤壁怀古》等千古名作。浮沉间,他渐渐变得豁达。到黄州第三年时,王朝云为他生下一子,苏东坡作诗一首:“人皆养子望聪明,我被聪明误一生。惟愿孩儿愚且鲁,无灾无难到公卿。”

青云直上三品,渡劫又到杭州。1085年,宋神宗驾崩,宋哲宗即位,高太后临朝听政,保守派司马光被重新起用为相,新党遭到打压。短短十七个月,苏轼从戴罪之身的八品升到正三品。

在外任职十多年,苏轼深知百姓所需,他发现王安石的新法也有不少可取之处,对新法有了一分为二的认识。当他看到保守派“尽废新法”时,便再次向朝廷提出谏议,认为应该保留部分良法。此举引起了保守派的不满,遂遭诬告陷害。至此,苏轼既不能容于新党,又不能见谅于旧派。

1089年,苏轼再次自请外调,以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。当时的西湖长期没有疏浚,淤塞严重,影响农业生产。苏轼到任后,便率众疏浚西湖,并在湖水最深处建立三塔,还把挖出的淤泥筑成一条纵贯西湖的长堤。为了修堤,他连身上的犀带也捐了,并整天守在工地上,巡查工程质量和进度,监督开支,深受广大民众的拥护。

官至人生巅峰,被贬惠州儋州。1091年,苏轼被召回朝。1093年,高太后去世,宋哲宗亲政,变法派章惇任宰相。次年,章惇以“讥讪先朝”的罪名把苏轼贬至惠州。在惠州的几年,苏轼兴办学堂,教化民众,宣扬礼仪。

1097年,苏轼再遭章惇打击,被贬海南儋州。之后很长一段时间,苏轼过着居无室、食无肉、病无药的日子。苏轼爱民,民亦爱苏轼,百姓为他搭建了三间茅屋栖身,他称茅屋为“桄榔庵”,以示感激。

面对困境,苏轼没有绝望,他调整好心态,很快融入这片陌生的土地。他广传中原文化,兴办学堂,自编教材,大力倡导读书。当时的儋州,生产方式落后,百姓生活贫困,苏轼就帮助他们发展农业生产,后来家家丰衣足食。

1100年,宋哲宗驾崩,宋徽宗即位。次年,六十五岁的苏轼遇赦北归。行至真州时,看到当年民众为自己画的像,心有感慨,写下了总结自己一生的《自题金山画像》:“心似已灰之木,身如不系之舟。问汝平生功业,黄州惠州儋州。”沉时, 地方为官也罢;浮时, 朝中出仕也好,苏轼均心怀天下 爱民为国。他沉浮一生,更辉煌一生。

偶然想起,出版社的朋友曾向我推荐的一套书——《好看的中国历史故事》。这套书共有三本:《历史谜案篇》聚焦26个中国历史中的未解之谜,综合各家之说,做出新颖解读;《历史名人篇》追寻26位历史名人的足迹,打破传统印象,展现跌宕人生;《历史真相篇》剖析26个重大历史争议,跳出传统视角,破解千年悬疑。现在,我把这套书推荐给你,愿你在史学经典里汲取文人圣贤的精神力量,练就“也无风雨也无晴”的豁达与淡然。